2022年11月2日 新华视点

时间: 2024-03-18 03:54:27 |   作者: 开云登录网页

  【导视】我们起源的根在哪儿?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来?(迄今来看,陶寺应该是华夏(文明)的主脉,主要的一个根系。)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二十载青灯黄卷,二十多个学科协同交融,揭开中华文明神秘面纱。(它是实证了,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实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这种博大精深和延绵不断。)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陶寺考古队领队高江涛 共同开展一段中华文明的寻根之旅。

  判断文明形成的一个标准,其中这个标准最核心的一个部分是所谓国家的形成。

  高江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陶寺考古队领队。 2006年来到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从事考古发掘工作,至今已经16年。他参与陶寺“观象台”的发掘工作,手工业作坊区的勘探发掘,主持陶寺宫城城墙及其宫殿基址连续十年的考古工作。

  那么这个陶寺遗址的研究和发掘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44年的发掘,尤其是探源工程以来的重大的发现,它实际上,我也提到它是实证了,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实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这种博大精深和延绵不断。

  其实这也是这个探源工程以来,在众多的这种考古重要发现的基础上,我们得到了这样一个初步的认识,这个遗址已确定进入了早期国家。

  要具备一个国家的这样一个形态,需要什么样的元素呢,什么样的证据能证明它已经是一个国家的形态。

  因为有了阶层的划分,阶层划分是这一个国家出现的一个象征,很重要的一个元素。

  高江涛:阶级的出现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国家的产生,国家的产生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文明的形成。陶寺它出现这个双城,出现了城址,还出现了宫殿,还出现了和礼制,和王权紧密关联的这些大型的建筑。

  那么这个门址,“阙楼式”的门址再一步地或者进一步地又说明了这个社会存在着礼制。所以这个“阙楼式”门址本身就是一种礼仪性的门址。

  这个就是我们整个的一个宫城的一个微缩景观,这也还是为了便于大众更直观地了解这个宫城。2018年开始,一直到2021年,连续四年,我们就只揭露了其中最大的一座,在这个宫城里边有大量的宫殿类的建筑,其中最大的一座宫殿类的夯土台基是 6500平(方米),我们把它全部揭露。

  我觉得咱们到发掘现场之后呢,先感受一下您说的这一个地区的选址的重要性。《管子·乘马》篇里边常常说的一句话,能够说是完全的一种契合的状态。因为《管子·乘马》篇开篇就说“凡立(国)都”,就是凡是建立都城。“凡立(国)都”“必在(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就是还得接近水,所以(距离)这个大概5公里就是汾河,所以就是我们今天比较一种直观的说法,就是依山傍水,这是古人选址的一个原则,也是一种经验的总结。

  刚才我提到的这种城址、宫城、建筑基址,这是最能体现进入国家时期的。这都也属于大的文物,就是我们说的不可移动的文物。并还有一些我们具体发现的可移动的这些文物,就是我们具体的玉器、陶器,这些器物。

  我们身后就有一些是四千多年前,当时(人们)生活的一些用品,炊具。那个有三个脚的三足的这个,叫鬲。

  所以这样也慢慢给我们揭露一个最初“中国”的这样一个模样,在陶寺(遗址)还发现了铜器,铜器的发掘的意义是什么呢?

  对。这其实这叫厨刀,而且我们在研究的时候发现,这一件东西它反映的其实就是当时的一个饮食礼仪。

  一个国家(的出现)其实还有文字的出现,在陶寺也出现了早期的文字,在扁壶上出现了朱书文字,(在陶寺)发掘了一个朱书扁壶,那这个文物的发掘和它的价值在哪呢?

  朱书扁壶的发现,它的意义是,对我们探索中国文字的起源有一个巨大的推进作用。

  比它(甲骨文)早(将近)800年的陶寺(文字),在一个扁壶上,用朱(砂)书写了两个字。这两个字是什么,一个是文化的文,就是文明的文,这个没有很大的争议。另外一个字是存在不同的看法。

  您刚刚说到的这个观象台,观象台是观日影、看时间的一个方法、地方,这个观象台的发现,是怎么发现的呢?有咋样的故事?

  从2003年开始发掘,其实当时最先露出来的就是我们正真看到的这一排有13根柱子,这13个柱子所在的区域其实最先揭露就是那区域。但是柱子是不存在的,只是它这个柱基,逐渐地认识到它有可能就是观象台。

  我们现在看到其实是我们一个简单的复原,但是它的遗产的本体、原址、原位置在这个地面以下,当然我们据初步的研究,这个观象台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我们有这么一个初步的结论,但一直到现在,它还处于一种不断地研究的过程。

分享资讯
开云登录网页 kaiyunli kaiyun官方下载地址